我写过几篇有关芯片的文章,都提到了"芯片不能当饭吃"。昨天看到美国媒体的一则新闻,觉得可再用这个比喻来做标题,说说美国半导体行业最近遇到的麻烦。
这篇报道刊登于 InvestorsObserver,这是一家专注于为普通投资者提供市场新闻、投资工具和分析的平台。
9 月 8 日的一篇专业分析,用的标题是"现实撞破了特朗普的贸易战梦想,半导体行业岗位持续流失"。
报道说,美国芯片界最近频频传出裁员风声。英特尔、德州仪器、安森美等巨头,一个接一个地宣布缩减岗位,新一轮的裁员潮悄然蔓延。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半导体制造业就业人数大幅下降,降至 36.9 万人左右。
疫情后美国半导体就业因产能扩张和芯片法案反弹,达到 2009 年以来高点。但从去年开始,行业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导致裁员和生产放缓。
美国政府投入巨资制订"重振制造业"和"芯片法案",时隔两年,市场却用冰冷的数据给了非常现实的回答。
这到底为什么?
道理其实极其朴素,就是芯片不能当饭吃。芯片再高端,没人用就换不来真金白银。
整体看,美国的半导体行业还是赚了不少钱,但这主要集中在行业大头,比如英伟达、AMD,而很多中低端企业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而且,头部企业现在也由于扩张过猛,且因海外市场收缩,特别是与中国市场切割,出现了库存积压的现象。所以必须得赶紧裁人,以维持盈利。
"既卖不出高端,也抢不赢中低端"正是美国半导体行业在地缘博弈和市场演化下的真实处境。
造芯片,就像农民种粮食,看着丰收很风光,但没有足够的买家,全堆成山也只能烂在地里。
对美国来说,这几年芯片最主要的买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数字化市场,正因遏制和关税等限制,逐渐从美国芯片厂商的客户名单上消失。
但另一面是,全球最大、最活跃的数字化场景正在中国出现。
今天的中国,从移动支付到智能汽车,从 5G 物联网到 AI 机器人,每一个生活细节、消费场景、产业升级链条,都在进行着海量的数字化革新。
中国一年上亿台新能源汽车的智能驾驶模块、智慧工厂里的自动化产线、各大城市的云医疗和智慧教育、海量的无人超市和即点即送的社区电商 …… 这些都是芯片的海量"食客",每个细分领域都代表着对各种算力芯片、边缘设备、高速存储的巨大真实需求。
全球只有中国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爆发如此大规模的应用市场。
十几亿人用同一个支付二维码、用 AI 给小孩批改作业、用智能手机聊天。
中国的确需要更先进的芯片,但也不缺少应用中所需要中等芯片的生产能力。
美国还拥有最精密的芯片制造工艺,但在本土却无大规模落地的应用舞台。
AI 很火,可智能生活、工业自动化、数字城市在美国本土推进缓慢。
更残酷的是,美国对中国市场的出口大幅收紧后,原本最大、最活跃的终端市场被生生割裂在外,剩下的客户根本消化不了已经全速扩产的产能。
结果就是芯片工厂越开越多," 吃饭 " 的人却越来越少,库存堆积,资金回笼难,企业一个接一个不得不裁员、减产。
这种无解的尴尬,背后是美国政府"供给侧神话"出了问题。
所谓神话,就是以为只要制造能力最强、技术最先进,就能永远掌控市场主动权。
但是这一切要取决于,有多少人、多少企业真真实实地把这些硬件用起来。
AI 时代的是用户场景主导的时代,谁拥有最丰富、最复杂、最活跃的用户场景,谁就能带动整个创新链条正循环。
中国的庞大市场,正在让本土芯片和应用生态不断融合、升级、以至反向引领硬件创新。这是一套美国本土再多补贴、再多厂房也复制不了的正向生态链。
美国的体制、社会结构、人口分布、市场文化与中国不同,决定了数字化转型进展与中国不在一个节奏和规模上,也很难在短期内培育一个能把所有芯片吃下去的产业生态与社会土壤。
数字产业是"用出来"的,不是"造出来"的。是你的产品能不能走进千家万户、变成生活的刚需。
只有让技术和应用共振,才有真正强大的产业竞争力与持续繁荣的未来。否则,美国芯片产业还会在"产出越多,用得越少"的悖论中空转下去。
排名第一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