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你可能不信,2000年那会儿,部队从俄罗斯高价进口了6架军机,谁成想刚起飞没多久,就有4架扑通扑通趴窝在地,连螺丝都不响一声。那场面,说白了,就像你买了六辆豪车,刚跑两圈,就有四辆趴在小区门口连灯都不亮。
当时的中方官兵急得直挠头,俄方专家也一脸尴尬,连带来的“维修天团”也是三班倒,修了十几天,就是没结果。更离谱的是,修了半天,专家组长来了一句:“或许再飞一次,问题就没了。”
讲真,那一刻,气氛别提多尴尬,会议室里空气都能切成片。就差一个人跳起来说:你们这是修飞机,还是算命呢?
眼看专家团队一点谱都没有,中方开了无数次会,越开越绝望。就在大家准备散会的时候,角落里一个声音淡淡地响起:“我有点想法,能不能让我试试?”
众人一愣——谁?定睛一看,是个穿着旧工装、皮肤黝黑的小士兵,站得直直的,一脸认真。
展开剩余69%这位士兵叫芮银超,职务不高、学历不高,甚至于在场专家中,他算是“最不显眼的那一个”。但他那句“让我试试”,在一屋子满脑袋高学历的专家听来,却像是一句玩笑话。
“开什么玩笑?你修过吗?”
“我一直在观察这几架机的故障表现,排查之后我怀疑……可能是自动驾驶仪的极化电器出了问题。”
此话一出,全场安静。极化电器?专家们面面相觑,显然他们之前根本没想到这一点——这是个非常边缘但关键的元件。
有人冷笑,有人疑惑,但看芮银超那副不卑不亢的样子,也有几个俄专家决定“看个热闹”。反正,横竖都修不好,死马当活马医吧。
结果就是:芮银超一句话讲出原理,动手检查问题部位,换下电器部件,再试飞——一切正常!
那瞬间,全场都震了。老毛子们瞪大了眼,有的嘴角抽了抽,估计是在努力消化“居然输给一个士兵”的事实。
一位年纪最长的俄专家脱帽致意,憋出一句:“你这个水平,在西方是专家中的专家。”那语气,不是客套,是发自内心的服了!
从那之后,芮银超成了“军中定海神针”,飞行员们执行任务前第一句话不再是“天气怎么样”,而是“老芮看了没?”只要芮银超说“可以飞”,那就是比天气预报还准的信号。
可谁也没想到,这么个厉害角色,居然要因为军改退伍。
“老芮,你退了我们怎么办?”
“咱们以后飞机出点问题找谁?”
芮银超也是一夜没睡,把自己几十本笔记全都整理好,上交给领导。原本只是想留点经验,结果这些笔记辗转传到总部领导手里,领导看后说:“这不是资料,这是国宝!”
于是,笔记成书,《某型直升机故障分析手册》正式诞生,成为全军教材。
而老芮,也因为贡献实在太大,部队专门为他两次破格留编,最后干到了一级军士长,整整干满30年,直到2019年才光荣退休。
说到底,这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专家不是光看学历,能力才是真绝活。别小看那个坐在角落不吭声的士兵,说不定关键时刻,他能让一群博士闭嘴,靠的不是学历,而是技术硬本事!
发布于:重庆市排名第一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